在我爱人老家——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老鸦龙村,元宵节有“点灯”的习俗。
“点灯”包括年初八的“出灯”和正月十五的“圆灯”。
所谓“出灯”,就是村里在过去这一年生了儿子的人家,在来年的正月初八这天,除了在祠堂里摆上大圆金黄的煎堆外,还要点一盏灯笼挂在祠堂。以前这个灯笼大多是手工制作的,也称为“花灯”。
我爱人的外公就是制作花灯的手艺人。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虽年纪已大,但耳不聋眼不花,手很灵巧。他制作的花灯做工精美,价格优惠,因此十里八村的人都爱找他定制。我去看望他时常常见他在制作花灯,有时是在削竹篾,有时是在刻花纹……每一个动作都专心致志。屋里有已经做好的精美花灯,那些花灯大体上是竹架子做成的灯笼罩、罩上贴着用彩纸或剪或刻的精致图案,灯笼里面配一盏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花灯上那些耀武扬威的小人儿是可以随着里面煤油灯的燃烧而转动的,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外公歇下来时跟我聊天,总说等我生了儿子点灯时,只要不嫌弃,他免费给我做最好、最漂亮的花灯!我说外公您这手艺是非遗手艺,可值钱了,您简直就是“高手在民间”!他笑呵呵地说,这个手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咧,比如这些竹子,要弯到一定的程度,要有经验也要有技巧,现在的后生人没有几个人会做啰……后来,老人家在九十来岁时安详离世了,现在的花灯也早已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精美的灯笼。
以往初八“出灯”后,那些“点灯”的人家,每天都去祠堂看几次花灯。这活儿一般由家里的老人去完成,他们每天去看看需不需要加油,灯芯有没有倾斜、需不需要挑一下。花灯象征新一代烟火的传承,他们像守护新希望或一棵新生幼芽一样耐心地守护着那盏灯。
“点灯”里有个“灯头”,也有叫“头灯”的,是指当年村里出生最早的男孩子。一般来说,同年里“点灯”所有的事宜就由“灯头”的父亲带领其他“点灯”的人一起出谋划策,比如收钱、找谁负责编排节目和购买烟花爆竹的费用等等。年初几里“灯头”会带领其他点灯的人一起去村里每家每户收钱,每家都出,具体出多少随心。
点灯的人去收钱了,但“圆灯”演出排练的事情没有落下。这事情有专人负责——可能是村里读书回来的大学生担任,也有可能是村里村外工作休假回来的媳妇负责等等。因为时间紧,往往年前就开始排练了。“演员”大多是村里的,演出的节目也多是自编自演。
在正月十五“圆灯”这天,大家吃过晚饭后,会听到锣鼓喧天,会听到烟花爆竹声,会看到漫天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天空绽放……于是村里村外的人不约而同、陆陆续续地赶往祠堂,天气再冷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等烟花爆竹燃烧完后,由主持人一通洪亮、幽默的开场白开始,精彩的节目一个又一个地上演,有村里大妈大婶们跳的“社会主义好”,有村头老七和村里老五用本地话夹带不标准普通话编排的小品,有村里大学生带回来的动感火辣的热舞,也有外村人高歌一曲助兴,当然也少不了村里娃娃们的演出,笑声此起彼伏……
直到主持人谢幕,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评论精彩之处,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等所有“工作人员”和“演员”吃了夜宵、领了红包,元宵节才算过完。
(作者为北海人,乡村教师。)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