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在外奋斗的游子,正是乡情最浓时。记者连线采访了几位离乡工作的北海人,倾听他们深切的思乡之情,转达他们对家乡亲友炽热的祝福心。
月亮既会圆,万事皆向好。祝大家中秋快乐!
欧凯明 合浦月饼,属于游子的情感密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久前,在澳门的一场演出中,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以一曲粤歌《海上生明月》,深情传递游子追光辉、明月照我还的情感共鸣。
这股殷殷思乡之情,在欧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蹦出的“白话”和“廉州话”等方言,及“东坡亭”“白虎头”等本地人熟知的地名中展露无遗。他回忆起在合浦师范学校求学的少年时代,曾与同窗在位于校内的东坡亭里背台词练唱腔,甚至共度中秋。
“小时候家里困难,八月十五一家人顶多买一个小饼。只有在学校时,我才真正意义上过了中秋节。”欧凯明回忆道,当时合浦县城罕见大月饼,五仁叉烧馅的小月饼用油纸包裹,2到4个一摞,但他和同学们往往只买得起散装的,“两角三或两角五一个,两角五的叉烧多些,我们都是买两角三的。毕竟,我毕业刚工作时的工资也才19元。”
当时,同学们你出个月饼,我回家捎来几块芋头或几个水果,可以兴高采烈地对月聊上一宿。朴实的快乐,至今让欧凯明难以忘怀。因为同学情深,他到南宁工作后,有一年中秋还特地赶回北海,和合浦师范的老师及同窗们到“白虎头”(北海银滩)欢庆佳节。
近年来,由于工作忙碌,欧凯明很少回家乡过节。合浦月饼,成了他记忆深处的那把情感钥匙。“今年,我徒弟还给我寄了‘大鼻蔡’的月饼,一尝,就是家乡的味道。”欧凯明感慨道,“那些年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头。”
更多游子的北海中秋回忆,点击下列链接
↓↓↓
全媒体记者 :谭华懿
图片: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